冬日遇暖阳,2023年12月6日下午,博艺楼917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,花鼓戏(长沙花鼓戏)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、国家一级演员、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钟宜淳做客湖艺讲堂,给师生做了一场主题为“我的艺术人生”的精彩讲座,讲座由主办部门三馆中心(信息技术中心)主任李雪蓉教授主持,学校党委副书记杨向东、副校长周文清,戏剧学院、音乐学院、设计艺术学院和舞蹈学院师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。
钟宜淳亲切的称在座师生为小朋友,随后分享了她爱上花鼓戏的故事:在观看了一场名为《张谦参军》的邵阳花鼓戏后,她对花鼓戏“一见钟情”,毅然放弃了读大学,选择了花鼓戏,后来在洞庭湖又感受到人民对花鼓戏的热爱,从而走上了70年从事花鼓戏专业的艺术道路。她还分享了去朝鲜和美国演出的经历,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爱,感受到了花鼓戏不仅仅是湖南的花鼓戏,也是世界的花鼓戏。钟老师介绍花鼓戏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,是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剧种,花鼓戏十分接地气,没有王侯将相,没有才子佳人,全是劳动人民的戏,花鼓戏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出发,紧跟时代步伐,紧跟时代的脉搏,紧跟时代的需要,创作不同剧目反映当代生活。她说,因为热爱花鼓戏,所以快乐了一辈子,幸福了一辈子。
(讲座现场)
在互动环节,学生们踊跃提问,钟老师一一作答。
戏剧学院学生迫不及待地提问: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如何表演得更真实一点?
钟老师笑着答道:每个角色都不一样,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,观察生活、观察人物特色、肢体语言,记录下来,分析每个人物的特色,随后表演了不同角色的不同走路方式,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。
一位年轻老师提问:您的艺术人生和湖南艺术发展史息息相关,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,您是花鼓表演艺术大家,您先生是美术界的名家,两个不同专业的人,相互碰撞,是如何相处的?
钟老师打趣说:美术是阳春白雪,曲高和寡,花鼓戏是下里巴人,和者众之。两人一个感性,一个理性,相互扶持才能走得远。学艺术最要紧的是热爱,只有爱的深才学的好。
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也不示弱,紧接着提问:有什么办法让花鼓戏走入年轻人的生活?
钟老师若有所思地答道:这是当前最伤脑筋的问题,电子传媒一统天下,各门类艺术对传统戏剧冲击很大,我们的戏曲要争取观众,花鼓戏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劳动人民,现在劳动人民看不到花鼓戏,花鼓戏在农村很受欢迎,所以要去农村表演,花鼓戏要繁荣,就要接地气的,要演劳动人民的戏。
戏剧学院花鼓戏专业学生提问:录制了30多部唱片,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部?
钟老师回答道:录制这些戏也是为了抢救传统,《补锅》的刘大娘广为流传,《湘子化斋》《张二嫂回娘家》都很喜欢。随后该学生现场表演了《刘海砍樵》选段,得到了钟老师的赞赏。
音乐学院学生也提问:花鼓戏唱腔对我们学歌剧有什么可借鉴的吗?
钟老师答:花鼓戏唱腔有气颤音、上滑音和下滑音,这是它的特点和韵味,民族歌剧在演唱中是可以借鉴的。随后亲自演示了一段花鼓戏与歌剧不一样的唱法。
周文清说,一个多小时听下来,我们捕捉到了三个关键词,第一,“爱”,作为湖艺的学生,要认真体会国家、社会、父母、老师、同学的爱,从事艺术学习的湖艺学子,要学会爱国家、爱社会、爱所学的专业。第二,“执着”,74年的艺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,考上了很好的大学都没去,爱上花鼓戏,一路笑着走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值得老师和同学学习。第三,“自信”,是文化自信,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,花鼓戏只是其中一支,在座学子可能现在还感受不到身上的责任,随着年龄艺龄增长,会越来越爱所学艺术,当大家走进剧场去听去看戏剧,一定能感受到戏剧化妆的美,服装的美,一定会爱上戏剧。最后感谢钟宜淳老师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讲座。应现场师生的强烈要求,周校长清唱了《媒公调》。
在今年年初钟老师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献资料给三馆中心,今天又捐赠了十本她的新作《为生命放歌》,杨向东代表学校向钟宜淳颁发了捐赠证书。
(合影留念)